陈亚凡:漆画的解读与践行--程向君访谈录(3)

时间:2013年08月07日信息来源:cafa.com.cn 【字体:

    二、走出“复制”窘境 建立漆画独立表现体系

   
陈:您在今年年初发表的《漆画的复制性问题》一文中,犀利地指出目前漆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着用工艺材料和技艺去“复制”自然对象或“复制”其它画种的现象,并已演绎成一种创作惯性,甚至是创作惰性,影响到了漆画的发展前景。这种“复制”现象的形成,是否也是由于漆画作者对材料和工艺过分倚重所导致呢?

    程:可以这样说。现在,漆画创作中的“复制”主要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虽有所差别,但实质上都是以材料和技法来掩盖自身绘画能力的不足。

    一种“复制”,是用漆材料与漆工艺机械地模拟自然对象。利用材料与工艺本身的特殊效果表现与其相仿的物象,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材料工艺与表现对象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对应模式,比如,看到白墙就用蛋壳去镶嵌,这样就成为一种简单化的转换,不能将材料与工艺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其结果就是作品的雷同与做作。另一种“复制”是用漆材料与工艺复制其它画种作品或电脑图像。这种“复制”是以“画格填空”的方式,对照原作品或图片,寻找相应的漆材料和漆工艺,进行“对号入座”。两种“复制”,均从根本上忽略了对漆画艺术语言规律的把握,所使用的材料与工艺无论如何炫目,如何精致,仍不能弥补其作品内涵的空洞与乏味。“复制”之风所带来的创作思维惰性,更是直接危害着漆画发展前景。因此,我提出要排除以“复制”为出发点的漆画创作方式,尽早确立漆画自己的独立表现体系。

    陈:正如您所说,漆画有着较强的材料特征,那么,漆画独立表现体系的建立也将难以离开这一特征。您在2004年发表的《回到起点》一文中,也曾指出“重视漆媒材的研究,并发挥其优势,也成为当代漆画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漆性与漆画的本体语言密切相关”。我们应如何来辨析以材料技法进行“复制”和以材料技法入手研究漆性、寻求漆画表现语言之间的区别呢?

    程: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对材料技法使用方式的不用,前者是盲目性的、被动的;后者是选择性的、主动的。传统的漆工艺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髹饰体系,蛋壳镶嵌也好,铝粉研磨也好,每一种技法均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延展性,尤其当漆材料应用到绘画领域之中,其拓展空间更为宽阔。漆画创作不能为了表现技法而使用技法,更不能将技法凌驾于创作之上。在一幅漆画作品中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应由画面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比如我的研究生杨佩璋在做写实人物肖像系列创作,绘画的形式语言内容就要求把工艺材料技法隐藏在相对平整的漆材料下面,追求的是一种写实绘画艺术与铝粉罩漆研磨技术的完美结合。只有遵循绘画的艺术规律,探求漆材料自然的融合,艺术家要从创作需要出发,对传统髹饰工艺表现手法进行主动的选择与扬弃,才能逐步建立起有个性的漆画表现语言体系。

    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漆画表现手段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选择,漆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也可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有机的艺术语言的特性。

    程:各种漆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再加工组合在一起,它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材料,已经融合到我们的作品之中,成为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材料的属性特征也就会成为漆画作品中的一个艺术特点反映出来。传统大漆有几个主要特性——半透明性、粘结性、可塑性,深褐固有色素,能够起皱,干后有一定的硬度可以打磨,等等,认识到漆的这些特性,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循与利用这些特性,方可形成独特的表现语言。

    由于身体对大漆的异常过敏原因,我不能过多地使用大漆,在作品中多采用合成大漆作为创作媒材。合成大漆与天然大漆的视觉性状和物理属性都比较相似,如半透明性、深褐色素、粘结性、可塑性以及硬度等等,它的运用方式也是追随着传统大漆的运用体系。我用合成大漆去做漆画时,也在自觉地接受与吸取天然漆及传统漆文化的特质与底蕴。漆画界历来都有以是否使用天然大漆为标准评判漆画正宗性的论调。我认为作为漆艺学科建设来讲,坚守传统漆文化,包括对天然大漆的运用,应是一种主导思想,不能偏离。但是,具体到每个漆画家个人的艺术创作时,过度地纠缠于物质材料本身,却未必是发扬漆文化的一种正确途径。我使用合成大漆作为创作媒材,仍然在追随天然漆传达的视觉效果与文化特征,没有偏离对漆的语言特征的表现,也没有偏离对漆画艺术境界的追求,更不是对传统漆文化的亵渎。在这方面纠结过多会抑制漆画的健康发展。

    传统漆画的包容性使得材料及技法异常多样,但是具体到一幅漆画作品,肯定不是材料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技法越丰富就越好,罗列材料、炫耀技法只会喧宾夺主、混淆视听,甚至,削弱绘画中精神层面的传达。最近我常常在想,我们可以将漆看作是另一种“水墨”,漆画可由原来的技法与材料的复杂走向单纯,再在单纯中走向一种视觉表现上的复杂,在漆画创作中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过程的——不断地取舍提炼艺术语言。因此,漆画创作中对材料与技法的操控极为重要,这种操控需要创作经验,更需要艺术修养。

    陈:提高绘画能力,提升艺术修养,这似乎是您一直所倡导的漆画家发展路径。您在《漆画的复制性问题》一文中就着重提到,“作为现代类型的漆画家需要补充漆画以外的养分,要画好画儿才能做好漆画”;您在平日的漆画教学中也常敦促学生多练笔,放宽关注面,提高艺术修养。

    程:是的。既然我们将漆画定位为一种绘画,无论它有何种特殊性,艺术都是它的根本。漆画因材料和工艺所限,不便用于即时性的绘画训练,所以漆画家应借助其它媒介进行日常训练,积累绘画功底,积淀艺术修养。

    就我个人而言,每年都会集中一段时间外出考察、写生,画油画,近期也学习水墨画,选用其它较为便捷的媒材,作为日常绘画训练的补充,督促自己对生活始终持有一种敏锐的感悟力。尽管这些训练没有直接反应在我的漆画作品中,但实际上已给我的漆画创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石——驾驭画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创作灵感也由此而来。尤其当我的漆画创作转向抽象风格之后,更需要一种对客观对象剥离、概括、提炼、转化的能力。一块锈蚀斑斑的铁板,一个建筑残墙的局部,飞机上俯瞰的地貌,穿越藏区村舍的无数印象……这些平日里我所关注和描绘的对象,均在我漆画作品的结构和肌理中得以体现,当然,它们是以隐喻、象征的方式存在的。
(责任编辑:王 理)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