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凡:漆画的解读与践行--程向君访谈录
程向君先生作为现代漆画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多年潜心于从漆画本体语言出发,探究漆画艺术的表现空间,推陈出新,特立独行,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走在漆画发展的前沿。本期访谈中,程向君先生不但对个人创作作了详实的回顾与多维度的阐释,更对漆画艺术评判标准及漆画独立表现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直指漆画之发展“瓶颈”,观点犀利,警人深思。
一、突破工艺局限 重构漆画艺术评判标准
陈亚凡(以下简称“陈”):程老师,几个月没来您的工作室,看到您又创作了很多新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您依然延续了惯用的“厚涂”表现手法。这种“厚涂”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材料感、肌理感,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中平整、光洁的漆工艺效果大不相同,显得格外突出,这似乎已成为您个人的标志性符号。对此,韩国的一位漆艺家曾说,“中国当代漆画创作已经形成两大表现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平整化,另一种是新兴的‘厚涂派’,而程向君就是‘厚涂派’的代表”。对于这种评价您是怎么看待的?
程向君(以下简称“程”):所谓的“厚涂派”,是指漆画创作者在作品中增厚材料,比如麻布的叠加、漆灰的堆积等,并有选择性地保留了材料增厚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从而突破了常见的平整化的漆画表现样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率先采用了这类的表现手法,并在漆画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和影响,所以会有“厚涂派”代表的这种评价吧。
“厚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甚至被称为漆画创作中的一种派别,我想这是由于漆画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厚涂”——材料的增厚、过程与痕迹的保留以及肌理的加强,已经不单单是技术应用上的改变与否,它更涉及到了漆画的艺术评判标准问题。漆画是从传统漆艺中走出来的画种,传统漆艺不但给漆画提供了底蕴与给养,也给漆画带来了束缚和羁绊。过去,漆画界常常把传统漆工艺中的评判标准直接作用于漆画,关注漆面是否平整、是否光亮,但这都是工艺标准。我们并不排斥传统漆工艺本身,用那套语言体系去髹制一个花瓶、一件器物,很合适。但是,一幅漆画作品却不会仅因漆工艺上的完美,而从绘画本质上提升它的审美品格。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笔触、肌理、线条、黑白灰关系、节奏、韵律等等,均是作品的构成元素,关系到作品精神层面的传达;而材料和技术则是画家运用这些构成元素实现作品精神传达的具体媒介和手段,它们重要,但绝非孤立存在。对于漆画而言,虽然它具有浓厚的工艺属性,但依然不能将其工艺抽取出来,作为作品的评判标准,而简单地、直接地挪用传统漆艺中的工艺标准去评判漆画作品更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漆画作为一种绘画,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评判标准。
(责任编辑:王 理)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