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山水 壮哉豫南——河南山水画家闵立顺访谈
【导语】:赏读河南山水画家闵立顺先生的画作,总能从其中看到他对豫南大别山乡的眷恋和依恋,仿佛看到画家年少时,在家乡周党镇竹竿河里与伙伴摸鱼嬉戏的情景。画中家乡的山民、草木成了他诉说乡情的语言载体,大别山连绵起伏的丘陵,驾船撒网的渔民,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一切尽显画家内心的山乡世界山水情怀。在与闵立顺的采访中,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带你走进闵立顺的山水世界。
记者:闵老师,您幼承家学,随父功习绘画。而今您在绘画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想必幼时的家学熏陶起了关键的作用,您觉得现在的少年儿童参加许多美术兴趣班学习与您幼时的绘画学习有何异同?
闵立顺:我想是这样的,首先我出生在农村,如果不是受父亲的影响,也许我就不会有绘画的爱好,更谈不上能在绘画方面取得一点点成绩了。原因很简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根本上就没有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跟现在孩子们有机会参加的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的时代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啊!因为在我儿时,尽管受父亲的熏陶,但是我父亲从来没有要求我去画画,更没想着我走这条道路,可以说是父亲把我带进绘画的海洋里,而兴趣才是我在这海洋中自由遨游的根本。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既缺乏绘画所需的纸墨笔砚,也很少能找到教授绘画所需的书籍,完全是凭借着对绘画的兴趣,利用用过的作业本涂涂画画,利用小树枝在地上勾勒眼前的自然景物,跟现在的物质条件没法比。但是我想相同点应该是一种兴趣,是对绘画的好奇和喜欢,只要保持这份兴趣,通过努力一定会在绘画的领域取得应有的成绩。
记者:闵老师,您自小生长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哪里的山山水水,花草山民给您的青少年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您的绘画也钟情于此。那么您想通过这样的创作对象,体现家乡怎样的精神和时代面貌以及您的乡情呢?
闵立顺:家乡美,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各地的山水因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美,豫南的大别山也不例外。它虽然没有太行、昆仑山的雄伟壮丽,也没有桂林山水的秀美抚眉,但大别山那连绵不断,呈阶梯式的丘陵地貌,还有那一年四季不同的森林植被,各种树木杂居相生,各种鸟类和谐共鸣,山里民居的错落有致,小桥流水;这中原大地的丘壑田园,沟沟坎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就象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你面前,还有当年啸聚在这里革命农民的祠堂、斋舍,那些送别红军巨大参天的银杏树,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你有取之不尽的创意。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人们,更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会用我笨拙的笔触去表现这儿熟悉的地方。把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屋舍小桥、这里的沟沟坎坎,用我的笔墨化成艺术的语言展现到纸上,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和喜爱这片山水。
艺术家闵立顺
记者:闵老师,您幼承家学,随父功习绘画。而今您在绘画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想必幼时的家学熏陶起了关键的作用,您觉得现在的少年儿童参加许多美术兴趣班学习与您幼时的绘画学习有何异同?
闵立顺:我想是这样的,首先我出生在农村,如果不是受父亲的影响,也许我就不会有绘画的爱好,更谈不上能在绘画方面取得一点点成绩了。原因很简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根本上就没有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跟现在孩子们有机会参加的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的时代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啊!因为在我儿时,尽管受父亲的熏陶,但是我父亲从来没有要求我去画画,更没想着我走这条道路,可以说是父亲把我带进绘画的海洋里,而兴趣才是我在这海洋中自由遨游的根本。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既缺乏绘画所需的纸墨笔砚,也很少能找到教授绘画所需的书籍,完全是凭借着对绘画的兴趣,利用用过的作业本涂涂画画,利用小树枝在地上勾勒眼前的自然景物,跟现在的物质条件没法比。但是我想相同点应该是一种兴趣,是对绘画的好奇和喜欢,只要保持这份兴趣,通过努力一定会在绘画的领域取得应有的成绩。
记者:闵老师,您自小生长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哪里的山山水水,花草山民给您的青少年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您的绘画也钟情于此。那么您想通过这样的创作对象,体现家乡怎样的精神和时代面貌以及您的乡情呢?
闵立顺:家乡美,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各地的山水因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美,豫南的大别山也不例外。它虽然没有太行、昆仑山的雄伟壮丽,也没有桂林山水的秀美抚眉,但大别山那连绵不断,呈阶梯式的丘陵地貌,还有那一年四季不同的森林植被,各种树木杂居相生,各种鸟类和谐共鸣,山里民居的错落有致,小桥流水;这中原大地的丘壑田园,沟沟坎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就象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你面前,还有当年啸聚在这里革命农民的祠堂、斋舍,那些送别红军巨大参天的银杏树,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你有取之不尽的创意。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人们,更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会用我笨拙的笔触去表现这儿熟悉的地方。把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屋舍小桥、这里的沟沟坎坎,用我的笔墨化成艺术的语言展现到纸上,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和喜爱这片山水。
(责任编辑:文 婷)
文章热词:
上一篇:画为民族之精神 文为理论之大观——张碧伟访谈
下一篇:没有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