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民族之精神 文为理论之大观——张碧伟访谈(2)

时间:2013年10月10日信息来源:成功书画家网 【字体:


画为民族之精神 文为理论之大观——张碧伟访谈
张碧伟作品《孔雀》

    记 者:您在《文人墨韵随笔抒怀》的文章中对南齐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您觉得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就“气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何新的发展?

    张碧伟:我所理解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1300年前传统中国画创作中,墨分五色、水润华章形成的难以言表的笔墨韵味机理,而是原创作品画家人格魅力通过笔墨融入画面、饱涵在绘画过程中的“势”。势即创作作品的胸襟、气魄、修养,体现在画家绘画、创作整个过程中,便形成了历史、个人、个性一脉相承的“气场”。故小鸡肚肠的人没有“气场”,做不了大家。

    “气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要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克服当代美术界、也包括书法界在认识上、实践中、理论上存在的一个致命盲点和误区,就是不能严格区分“文化传承”与中国画六法之一“传移模写”的关系。如:中国画如果永远停留在“文人画”的三笔两笔,立峰勾勒线条、侧峰圆笔皴山石、褚石花青渲染画面、淡墨轻岚写山水,独享“似与不似”平淡天真之气韵,百年骚人墨客水墨笔法独领风骚,中国画千年一面、万人一孔,古人当代人均崇尚“难得糊涂”,380年前“文人画”的斗方和现在小朋友的习作感觉差不多。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唐朝以后就没有书法家了,因为现在的书法家都是靠“临帖”成名成家的,唐朝以后的书法家是否都只能称“书法匠”呢。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魅力,没有艺术创新就不能称“书法家”。以此类推,我们当代的成千上万的“文人画”画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五彩缤纷的生活、绚丽多姿美景、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貌,继续崇拜旧时尚,恪守灰暗情趣和生活,坚守折枝叙小情,胸中无大爱,除了“黑、白、灰”,还是“黑、白、灰”。绘画艺术的魅力、艺术创造的冲动、艺术创作中时代精神、时代风华在一代画家整个绘画生涯中毫无体现,老气横秋无生机,那么这样的画家也是否只能称“画匠”呢。因为没有创新、不体现时代精神、不绘制新生代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美术作品本身就没有艺术的感召力。西方国家出现照相机以后,并没有取代艺术家运用油画、水彩(粉)画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即使现代出现了高科技的三维打印机,也不能从根本上取代雕塑家的艺术创造,雕塑家也不会变成“石匠”或“泥水匠”的简单重复劳动,雕塑家仍然是“美术家”、“艺术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气韵生动”在当代,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人文气韵”。千年人文墨韵,当代一以贯之,并赋予了新时代的创新和魅力,在作品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气场”和“势”。即美术创作中充分体现当代社会日新月异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传统文人画的“摘枝花鸟”,已经不能够完全表达当代人的情思,以及缤纷多彩的现代生活和事业追求。我最近正在撰写的一篇美术理论论文《按奈不住冲出摘枝的情与美:兼论王晋元“全境花鸟”构图的创作风格》,主要观点就是王晋元的“全境花鸟”画,实际上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文人画的“摘枝花鸟”画。三是传承笔墨气韵,提倡兼工带写。如:云南画派丁绍光 “外似内俱”的云南重彩画成功构图和实践。我有一点小小的理想,或称野心也行。就是想通过倾心钻研中国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文人画、工笔画传统绘画技巧,整合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绘画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优势,吸取和传承近60年来云南花鸟画名家创作成果之精粹,开创独具时代精神和云南特色的中国花鸟画新风格。现在我正在独立创作的“张碧伟百米花鸟长卷”,立意就是:中国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之六法混然一体,百米一卷长卷,疑聚云南“全境花鸟”之精华,饱蘸滇文化底蕴之深遂,展现锦秀中华之气派,构建云南画派之龙骨,张显花鸟精神之自我。创作手法是:大写意主创,小写意整理,工笔画兼容。周霖花鸟技法开先,王晋元全境花鸟主体,袁晓岑先生小品点缀,王森祥花蕊辅面,孙建东孔雀装饰,张碧伟花鸟张显个性。用笔步骤:先花后鸟,先写意后工笔,先工笔鸟,后写意鸟,先写意花,后工笔叶,写意中求精道,势大无穷,精益求精,远观气势,近看精伦,贯通气脉,传承气韵,展现唯我。

    记 者:老师我知道,您不仅是画家而且也是云南作协的会员,有多部作品发表出版。就您的经验来看,文学素养的积淀对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碧伟:画格人品,艺术品质是艺术创作骨子里的讲究。“学画修性,写作拾遗,艺海拾贝,谦道随缘”是我工作生活的座右铭。文学创作叙述人生,书法绘画写意情感,异曲同工,角度不同。

    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个人功利的审美活动,但人生经历丰富和拥有文学艺术创作展示的话语权,对美术创作、文学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书画杰出名家多一专多能,文化底蕴深厚、文学修养到位、观察问题和事物的眼光独道、视野开阔、理解独特,可确保作品创作的品味和个性,美术创作如此,文学创作亦然。如:清代东阁学士刘墉被誉为“浓墨宰相”,礼部尚书董其昌诗、书、画、印精道样样精道,毛泽东诗书一体、苏东坡诗书画样样齐全。英国首相丘吉尔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油画家。他们纵然有象山一样的宏图伟业,也能谦和地藏于大地之下,精神状态绝对的自由,诗词抒发事业,书画写意人生,心随墨走、墨润兴致,创作事业互相促进。

    记 者:张老师您能谈谈云南美协2013年的一些具有影响力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吗?

    张碧伟:今年云南美协的活动,主要是继续完成去年开展的“彩云之南 金色田园—中国著名画家云南行”采风活动等相关后续工作的同时,协助中国美协于2014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七彩云南—中国美术作品展”。目前,中国美术家协会赴云南采风团两批63名中国著名画家,已经到全省各地完成采风写生活动,开始进入创作投稿阶段。同时,用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经历协助中国美协广泛收集、整理建国60多年来,创作云南、绘画云南全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和研究成功,总结云南美术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成果,总结提升,展示展览,宣传云南,扩大影响。

    小结:张碧伟先生不仅善画且能文,多有绘画的理论文章见诸报端。观其画,传承历代文人画家之气脉,传承历代绘画传统之笔墨,写意笔触挥洒灵动,设色艳丽动人,虽涉画事时段,但其面貌已蔚然成风;观其文,徜徉于千年文脉之中广纳博收,研读于典籍宏文之内如吞似吐,其论述更是精辟入里,亮点频闪,观点新颖,是为佳作。(作者:冯宜玉)
(责任编辑:文 婷)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