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2讲:欧阳修《集古录跋》

时间:2015年03月19日信息来源:美术圈 【字体:

学问文章气、膏润翰墨香——欧阳修《集古录跋》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2讲: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唤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小家贫,在母亲的指导下,用芦苇杆画地练字,好学不辍,终于在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并试南官第一。官至参知政事(即副丞相),谥文忠。

  人们都知道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杰出领袖,曾以散文《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却不知欧阳修还是位卓有成就的楷法大家。欧阳修的学生、大文豪苏东坡这样评价其恩师的书法:“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润字,神采英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哗如也。”大理学家朱熹更是对欧阳修的人品书品钦佩之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元代书坛盟主赵孟頫一语中的,道破醉翁书法的真谛:“欧阳公书,居然见文章气。”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2讲: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习书十分勤奋,特别是在垂暮之年,仍孜孜不倦,爱之笃深。他“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矢志不渝、笔耕不止的实干精神,他的书法才为世人所首肯和称颂。

  欧阳修传世书作大致有《朋党论》、《醉翁亭记》、《泷冈阡表》和《集古录跋》等,并著有书论《试笔》和《论南北朝书》,对后世书家影响极为深远。

  《集古录跋》是欧阳修编纂的研究金石碑版的10卷专著,共收集历代石刻碑版题跋400余篇。手稿的原件尚存墨迹题跋4篇,为楷书纸本,共58行,计786字。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2讲: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集古录跋》

  此帖笔法凝练简约,结构平稳方正,带有浓厚的六朝遗风,与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在笔意上颇有相似之意,墨气连贯,典雅蕴藉,尤见其深厚的书法造诣与艺术功底。

  此帖在用笔上不加思索,重落轻收,以露笔为主,方圆兼备,如第一行的“庙”、“文”、“山”等。运笔沉稳,徐迟中蕴含雄健,追求一种君子藏器、含而不露的书风。如第二行的“来”,第一横重重下笔,未及运行便轻轻收笔,倒八字的两点与第一横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横则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为的是衬托中间的竖钩。竖钩自始至终沉雄平稳厚重,如定海神针一般支撑整个字,给最后的一撇一捺提供了宽裕的回旋之地。而一捺的粗重与迟缓的运笔更增添了字的力度。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2讲: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集古录跋》

  在结构上,此帖字体呈正方形稳定结构,重心居中,与欧阳修追求的沉雄蕴藉的书风相吻合。然而字体在中宫舒展,间架端正中求变求新,力求重处不显臃肿,轻处不露浮躁,如第一行的“完”字,宝盖头十分厚实有力,如四点排开,而四点姿态各异。其中两点虽欲重按但笔锋带过,一蹴而就。底下的“元”字的竖弯钩则没有钩出去,而是微按收锋之笔,轻轻掠过。从而在保持字的力量与沉稳时避免了字体下坠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字体的变化。

  在结构上,此帖在基本保持楷书纵有列、横成行的秩序的同时,注重行气的通畅与连贯,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楷书的规范,并为憨厚敦实的楷书平添了几分沉稳、端庄与平和。
(责任编辑:文 婷)
文章热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圈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圈的价值判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